周六去参加了 Cursor 的杭州 Meetup,再结合自己过去半年对 Cursor 的使用经验,正好做个总结。
14 岁
Ray 全程用英语分享的,没听太懂,但一直震惊于他的 14 岁。
从一开始讨厌用 AI 写代码,到现在完全拥抱 Cursor,成为他的 Co-Founder,分享了他的一个 Cursor 剪贴板的项目 prompt-buddy,并提出「创业者应该把自己当作 CEO,而不是开发者。Cursor 才应该是你底下的程序员。」。
遥想自己 14 岁,还是个上初中的小屁孩儿。AI 真的改变了很多,除了让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开发自己的产品,还将不同年龄段的人拉到了同一起跑线。
以往贪吃蛇、俄罗斯方块、扫雷这些编程的入门项目,现在却成了 AI 时代的 Hello World,一切都是一句话就搞定的事。
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工具/ APP ,不管这个需求多么多么的小众,开发软件的成本降到太低太低了。
AI 与传统
覃貌 Tim 分享的低代码和 Cursor 的碰撞。
无代码的一个最大局限就是需求迭代中如果遇到了新的场景,还是需要进行编程,而无代码是面向非编程用户的,就产生了一个矛盾。
而 Cursor 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缺点:
通过 Cursor 的能力,可以让无代码的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来编程。
然后反过来,Cursor 也能使用无代码的基建,将已有的工作流融入到 Cursor,让输出更加可控。
因此 Cursor 与传统编程主要是两个方向:
一方面是 Cursor 带来了新的能力,弥补了原来的缺陷。
另一方面是 Cursor 可以使用现有的能力,增强了 Cursor 的编程能力。
如果扩展到 AI 与现有的产品的关系目前也是这两个方向:
一方面 AI 带来了很多新能力,生成图片、生成视频、对话等等,基于这些新能力可以包装出一些新产品, 比如生成漫画风格图的小程序、学英语的 app 等。
另一方面就是用 AI 赋能现有的流程,比如孔德涵分享的开发的流程:
还有速红产品,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爆款内容的制造者,将内容创作者的各个环节都用 AI 进行重塑:
做个小结:
通过 AI 有三类 AI 产品:
- 用 AI(比如 Cursor)快速开发传统产品
- 基于 AI 能力开发的产品
- 用 AI 赋能现有的产品
但当下大家还是都处在拿着锤子找钉子的阶段,没有一个专属 AI 时代的产品出现,期待 iPhone 时刻的出现。
Cursor 技巧
先看一下大会大家分享的技巧:
用 Cursor 突破无代码工具的天花板 - 覃貌Tim
用 Cursor 写脱口秀 - 负一
用 AI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爆款内容的制造者:
Cursor 如何助力 Startup - iMean.ai co-founder 孔德涵
结合我最近的经验,Cursor 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和它交流,一个复杂问题一定要使用一个 prompt 的技巧 就是思维链,不仅要告诉你需要什么,该怎么做也要描述出来。
负一的脱口秀生成把这一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:
如果是写代码,另一个 Cursor 重要的点就是 git 及时 commit。每完成一个功能就及时 commit,这样下一个功能出问题想要重新开始时,可以放心的 reject all 。
负一的脱口流工作流中有一个环节是从小红书爬取相关帖子,当时并没有使用 MCP,而是直接写了一个脚本。一方面是因为当时 MCP 还未推出,另一方面即便现在来看,用 MCP 也不是必要的。
本质上,MCP 只是对工具调用包了一层协议,底层还是调用具体的脚本。它最大的优势是跨模型复用:写一次工具可以无缝切换不同的大模型。但目前来看,它的调试确实比较麻烦。
所以,如果只是为自己或团队内部服务,直接写脚本是更高效的选择。等将来真有跨模型或规模化需求,再迁移到 MCP 也不迟。
不止于编程
之前我写 Cursor 使用经验 时已经意识到了 Cursor 不止于编程,比如写技术文档、画流程图、处理 Excel 等,这次分享会又开阔了视野:
负一分享的写脱口秀:
王兆洋分享的写爆款文章:
当然,一切都是基于 Prompt ,相对于 ChatGPT,Cursor 能更方便的读取本地项目、编写脚本、制定工作流,限制 Cursor 作用的不再是它的能力,而是我们的想象力了。
AI 与未来
王兆洋从媒介的角度提示了一个问题:
孔德涵从哲学的角度提了一些想法:
这个很有共鸣,一是前段时间听播客 对话微软中国CTO韦青:不是人类没有未来,是活成机器的人类没有未来 讲过去的教育把所有人都培养成了「机器人」,而现在 AI 时代到来,我们过去所学的技能被轻松替代,那作为人,我们以后该干什么?
恰巧前几天看到一个一席的演讲,高考最看重的能力,成了AI时代最不重要的能力。 ,总结出 8 个能力:
过去我们培养了记忆力、一定的推演、表达、数理能力,而这些现在我们却完全比不过 AI。
沈辛成老师给的答案:
人生的意义来自你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以及你不断获得的正反馈,如此循环往复积累,你生活当中就有了意义感。学习当中之所以不存在意义感,是因为高考表繁而里简,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察的是非常非常狭窄的能力。因此对于那些暂时还不被考察的能力你不要去抑制它,更不要割舍它,你要尽早地发现它,激发它,并且保护它,直到它们再次变得有用的那个时刻。
总
我们正处于 AI 大的变革之中,大概能体会到工业革命时期人们感受了吧,那种既兴奋又焦虑杂糅在一起的复杂情绪。
我们该做什么?
想到了美团的老话 「每天前进三十公里」,每天做点和 AI 相关的,至少让自己参与其中。